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行政区划简介 -凯发真人网

当前位置: 凯发真人网 > > 印江县情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行政区划简介

 

●名称来历

元至大元年(1308),印江境内思邛江(今印江河)洪水泛滥,百姓大片受灾。灾后当地土司以思邛江河缝段“印水岩”名,改“思邛江”为“思印江”。弘治七年(1494)境内置县,为区别于历史上的“思邛”、“思王”县名,朝廷删“思”字以“印江”敕名,沿袭至今。

●地理位置

位于东经108°17′52"~108°48′18",北纬27°35′19"~28°20′32"。地处铜仁市中部,东与松桃苗族自治县接壤,东南与江口县毗邻,南与石阡县相连,西南与思南县相邻,西与德江县相依,西北与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交界,北与松桃苗族自治县相接,县人民政府驻峨岭镇县府路9号,电话区号0856,邮政编码555200,距铜仁市156千米,距省会贵阳400千米。

●政区沿革

商周时期(前16世纪—前771),属巴子国武陵蛮夷地。春秋战国时(前770—前221),属荆楚蛮夷地。秦朝(前221—前206),印江地东南属枳县,西北属涪陵县,隶属益州。汉高祖五年(前202),属永宁县管辖,隶属武陵郡。建元元年(前140),隶属辰阳县。建宁二年(169),隶属南阳郡。建安六年(201),印江地西境属永宁县,北境属涪陵县,东南境属荆州。三国时(220—265),印江大部分地隶属万宁县,为武陵郡辖。西晋泰始三年(267),隶属梁州。咸宁元年(275),为武陵郡辖,隶属荆州。太康元年(280),为枳县所辖,隶属涪陵郡。南朝宋孝建元年(454),为武陵郡辖,隶属郢州。南齐永明三年(485),为建昌县辖,隶属南阳郡。隋开皇二年(582),印江大部分地属宾化县管辖。十九年(599),改隶务川县。唐武德三年(620),设思王县。开元四年(716),设思邛县,隶属宁夷郡。至德二年(757),思王县、思邛县隶属思州。元和十一年(816),思王县、思邛县改隶江陵郡。唐天祐二年(905),思邛县隶属夔州路。五代后梁开平元年(907),思邛县改隶辰州。北宋建隆二年(961),废思王县。乾德二年(964),废思邛县。开泰元年(1013),原思王、思邛地推行洞官制。政和七年(1118),思邛改思堡。宣和三年(1121),设朗水洞。南宋绍兴元年(1131),思堡、朗水洞隶属思州。元至元八年(1271),设思邛江长官司。二十八年(1291),设厥册蛮夷长官司(今沙子坡镇池坝一带)。至正四年(1344),思邛江长官司、厥册蛮夷长官司、朗水洞隶属思州宣慰司。

明洪武十年(1377),朗水洞改置朗溪蛮夷长官司。十一年(1378),厥册蛮夷长官司并入朗溪蛮夷长官司,隶属思州宣慰司沱江宣抚司。永乐十一年(1413),废思州、思南两宣慰司,朗溪蛮夷长官司隶属乌罗府,思邛江长官司隶属思南府。正统三年(1438),废乌罗府,朗溪蛮夷长官司改隶思南府。弘治七年(1494),废思邛江长官司,置印江县,隶属思南府。嘉靖十五年(1536)四月,印江县下设在廓图、网坨图、中峡村图、茅坝图和思印里,隶属思南府。清道光十年(1830),朗溪全境并入印江县,但朗溪司仍直隶思南府,实行土流并治。

民国2年(1913),隶属镇远道。3年(1914)5月,推行保甲制,全县设置7区15乡,158保,仍隶属镇远道。25年(1936)4月印江县改隶贵州省第六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同年废“乡、镇、闾、邻、保甲制”,全县调整为城关、天堂、合水、缠溪4个行政区、28个联保。

1950年2月1日,设置印江县人民政府,县政府驻城关乡,设城关区(辖城关、板溪、中坝、印南4乡)、崇正区(辖崇正、复兴、尚武、民生4乡)、合水区(辖合水、朗溪、永义、木黄4乡)、缠溪区(辖缠溪、保和、洋溪3乡)共4区、15乡,隶属铜仁行政专员公署。1951年3月,原4区、15乡变更为城关区(辖城关、印南2乡,区公所设城关镇)、复兴区(辖复兴、中坝2乡,区公所设板溪)、民生区(辖民生、六井2乡,区公所设毛寨)、崇正区(辖崇正、尚武2乡,区公所设天堂)、合水区(辖合水、木黄2乡,区公所设合水)、朗溪区(辖朗溪、永义2乡,区公所设朗溪)、缠溪区(辖缠溪、保和、洋溪3乡,区公所设缠溪)共7区、15乡;同年9月又将原缠溪区分设缠溪区(辖缠溪、保和2乡)、洋溪区(辖洋溪1乡,区公所设洋溪),全县辖8区15乡312个村。1952年12月,改设小乡。第一区辖:城关、甲山、峨岭、凯望、乐洋、大田、农场、茶园、新寨、长万10乡;第二区辖:杨家铺子、板溪、杉树、上洞、平底、井溪、中坝、罗星、麻柳9乡;第三区辖:沙子坡、凉水、白果、毛寨、何家、架井、新宅、张家8乡;第四区辖:天堂、岩底、洪溪、来安营、大院、水田、兰克、刀坝、瓦屋、绿阴、庙坪、兰家、桂溪13乡;第五区辖:合水、花台、三旺、新场、落佑、木黄、新业、建厂、新民、阳坝10乡;第六区辖:昔蒲、朗溪、高寨、打铁坳、坪柳、大土、梨子、永义8乡;第七区辖:缠溪、打杵坳、冷水溪、打杵场、杨柳塘、罗家场、建库、茶园坨、两河口、曾家场10乡;第八区辖:崔家山、桅杆、槽门、甘溪、洋溪、双龙桥6乡。1953年4月,全县又增设19个小乡。第一区增设:长坡、雁水、云半3乡;第二区增设:大石、虹穴、玉屏3乡;第三增区设:三角、鱼梁、杨家3乡;第四区增设:陡溪、永名2乡;第五区增设:乌溪、望溪2乡;第六区增设:泡木、落坳、白云3乡;第七区增设:新阁、左家坪2乡;第八区增设:杨柳1乡。1958年8月全面进入大跃进,全县以区为单位成立人民公社,乡为管理区,共辖7个公社,93个管理区。1984年1月,改政社合一为乡(镇)政权。原城关镇、先锋公社合建城关镇,木黄公社、缠溪公社改为木黄镇、缠溪镇,增设落坳乡。同年12月,全县将大队改为村、生产队改为村民小组,县城关镇改为印江镇,城关区改为峨岭区,杉树乡改为杉树坳乡,张家寨乡改为麻柳乡,甘溪乡改为坪林乡。

1986年12月,撤销印江县,成立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1992年印江县被国务院获准为第一批内陆对外开发县。同年全县撤区并乡建镇,设峨岭镇(由原印江镇先锋管理区、红光管理区,凯塘乡、麻柳乡合建,镇政府设峨岭)、板溪镇(由原板溪乡、毛寨乡、原天堂区坪底乡部分村合建,镇政府设板溪)、沙子坡镇(由原板溪区沙子坡乡、花园乡、韩家乡、凉水乡合建,镇政府设沙子坡)、天堂镇(由原天堂区天堂乡、陡溪乡、坪底乡部分村合建,镇政府设天堂)、木黄镇(由原木黄区木黄镇、建厂乡、新民乡合建,镇政府设木黄)、合水镇(由原朗溪区合水镇、原木黄区新场乡合建,镇政府设合水)、朗溪镇(由原朗溪区朗溪乡、泡木乡、坪柳乡合建,镇政府设朗溪)、缠溪镇(由原缠溪区缠溪镇、打杵场乡、打杵坳乡、曾家乡合建,镇政府设缠溪)、洋溪镇(由原洋溪区洋溪乡、坪林乡、桅杆乡合建,镇政府设洋溪)共9个镇,中坝乡(由原峨岭区中坝乡、玉屏乡合建,乡政府设中坝)、杉树乡(由原板溪区杉树坳乡、何家乡合建,乡政府设杉树)、刀坝乡(由原天堂区刀坝乡、兰克乡、庙坪乡合建,乡政府设刀坝)、新业乡(由原木黄区新业乡、落坳乡合建,乡政府设新业)、永义乡(由原朗溪区永义乡、张家坝乡合建,乡政府设永义)、新寨乡(由原峨岭区新寨乡、凯望乡、农场乡、大塘乡合建,乡政府设新寨)、罗场乡(由原缠溪区罗场乡、茶园乡、两河口乡合建,乡政府设罗场)、杨柳乡(由原洋溪区杨柳乡、曹门乡合建,乡政府设杨柳)共8个乡。

●政区划分

2011年末,县辖峨岭镇、板溪镇、天堂镇、沙子坡镇、木黄镇、合水镇、朗溪镇、缠溪镇、洋溪镇9个镇,杨柳乡、新寨乡、中坝乡、杉树乡、新业乡、刀坝乡、罗场乡、永义乡8个乡共17个乡级政区;下设9个居民委员会、365个村民委员会,84个居民小组、3013个村民小组。

                         印江行政区划图

●人口面积

辖区内东西最大距离62.5千米,南北最大距离75.8千米,总面积1969平方千米。其中陆地1947.25平方千米,占98.9%;水域22.1%平方千米,占1.1%。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221.4人。

动态要闻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