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助力乡村振兴 | 科特派员刘明智:探索山地农业 “竹”牢生态屏障 -凯发真人网

人才助力乡村振兴 | 科特派员刘明智:探索山地农业 “竹”牢生态屏障

“这棵是我们2022年初栽的母竹,当年就发了小竹,第二年发了4棵,今年又发了2棵小竹,目前已经长到了3至5米高,直径2.5至4.5厘米。”近日,在印江自治县新寨镇陈家村楠竹移栽种植造林技术示范点,来自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农学院的副教授、省级科技特派员刘明智一边仔细观察楠竹成长情况,一边用随身携带的卷尺测量楠竹的高度、直径,一边掏出笔记本认真记录好各项数据。

做完这一切,刘明智又现场耐心指导当地村干部和群众如何栽种、管护好楠竹。“当前你们要防范牛、羊进来破坏竹子,在农历7月份的时候进行竹子的除草、松土、间伐(伐小留大、伐老留幼)保持竹林密度,并适当施肥等管护工作。”刘明智说,待翌年清明节前后楠竹出春笋时保留第一、第二批春笋,使其成竹,第三至四批以后的竹笋只要出土就人为采挖卖掉,保持竹子的间距在20至30公分,可以利用竹子再生特性,每年春季出笋成竹,确保竹子第四年基本成林,初步产生经济效益,第六年完全成林后在春季采挖第三批后的春笋进行销售或加工成笋干、玉兰片等在淡季销售创收,农历7月适当间伐竹龄8年以上的老年竹进行销售。

记者翻开刘明智厚厚的破旧笔记本,密密麻麻记录着楠竹从移栽以来每年的存活、出笋、成竹、竹距等数据。刘明智于2022年1月在新寨镇陈家村、板山村、晋家村首次进行楠竹移栽试点以来,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到试点观察所移栽的楠竹成活情况,为后续楠竹移栽提供理论基础,并推动可持续的楠竹产业。

“通过刘老师的现场示范和讲解,我们懂得了楠竹的移栽、管理技术,也明白了它产生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印江自治县新寨镇陈家村红坡组群众罗亨孝说,目前他试栽的60多棵楠竹长势良好,在严格保护耕地红线的基础上逐年扩大楠竹种植规模。

据悉,刘明智是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农学院的副教授、生态学博士,主攻植物学和生态学研究,在国内和国际期刊发表论文20篇,自2021年起便作为贵州省省级科技特派员委派到印江自治县新寨镇、罗场乡进行科技服务。

刘明智告诉记者,在服务期间,他积极践行“两山”理论,依据当地实际产业展开相应科技技术服务,积极向当地政府的农业产业布局进行建议,探索出适合当地投资少、务工少,效益高的可持续发展的石漠化山地竹产业,在“竹”牢生态屏障的同时,带动更多的农户吃上“生态饭”。

刘明智通过实地走访,多方考察,充分利用印江宜林荒山荒坡、溪沟河流两岸非粮地进行楠竹移栽,引导新发展竹产业上山上坡,不与粮争地,为群众找到一项长期、稳定增收的富民产业同时,让竹林成为印江美丽乡村的一道风景线,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楠竹为地下根状茎,多年生乔木状草本植物,在根状茎上有发达根系,而且竹鞭能向周边进行蔓延,形成发达的根系网穿错在土壤中,所以根系发达就把水土保持下来了,这是产生良好的生态效益。”刘明智说。

除此之外,刘明智还积极关注罗场乡的雷竹产业发展。

2018年,罗场乡坚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充分利用山地资源发展雷竹4000亩,现已初具产业,刘明智便积极向当地政府提议由政府参与,推动雷竹产业发展,在雷竹竹笋出产时期,建议乡政府统一收购村民的雷竹笋或由政府出面由公司收购雷竹笋,最后再进行销售。并通过开展雷竹培训,利用罗场乡已有的雷竹资源,进行夏季管护,快速成林,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努力让该乡4000亩雷竹能成为农户增收的绿色引擎。

为了更好地探索山地农业模式,刘明智在教学之余,每周都会到试点进行科学研究,实地传授农户科学技术,让技术“长”在泥土里,把成果留在了农户家。“为了让我们有更多时间到田间地头,学校还科学合理地帮我们调整了课程,我是周一至周三上完课,星期四至星期日就到印江来搞一些服务。” 刘明智坦言。

据了解,楠竹是竹类中最具经济效益的竹子,不仅有春笋,而且有冬笋并且还有竹鞭笋,一年四季有笋出产的竹子,竹笋、竹子都可以循环产生经济效益,是促进林业经济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的特色产业。接下来,刘明智将在印江多个乡镇选择地点,根据新寨镇陈家村楠竹移栽三年后所获得数据技术,进行楠竹移栽造林推广,实地开展楠竹造林培训,指导栽种楠竹技术,用科技助力印江大力发展竹产业,充分发挥竹产业对乡村振兴、农民增收和生态保护的作用,探出一条具有贵州特色的山地农业现代化路径,将“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地转化为“金山银山”。

“从下来的第一天我就在思考,如何探索出符合我们贵州山区投资少、耗费劳力少,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我就决定把楠竹产业在印江进行实验,取得成功后大面积推广下去。” 刘明智表示。

目前,刘明智在印江自治县新寨镇陈家村、板山村、晋家村推广楠竹移栽种植造林技术示范点三个,每年累计深入示范点开展现场服务30余天,开展楠竹、雷竹产业培训四期,培养当地农技人员10名。帮扶产业5个,帮扶指导企业6家,解决技术问题10个。(印江融媒体中心记者梅亚军 杨文姜 )



往期回顾


监制:左禹华 总编:蒋智江 编审张江勇 编辑:吴霞
动态要闻
网站地图